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夹
| 公司库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物流新闻首页

资讯中心 > 物流数据 > "十一五"开局之年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正文

物流网广告24
精彩排行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
·为了梦圆安居,创造幸福生活——习近平
·我国法院2013年来审理各类国家赔偿
·习近平: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
·海外人士高度评价习近平在推进&quo
·书中自有甜味道,听习近平讲述这本书的
·测试
·农村面包车违规使用车窗玻璃遮阳膜该如
·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物流网广告25
随机推荐
·青海省首次评选物流业先进
·大连监管办召开大连地区飞行标准工作会议
·台当局"入联"广告
·习近平将出席2014年APEC工商领导
·浓浓年味洋溢全球
·南京地铁二号线在建隧道出现裂缝
·李克强:村里人应与城里人享受同等消费服
·天津滨海新区加速实现"物畅其
·山西将在能源、交通、建筑领域内建造三大
·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助推器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鼓励外商
·郑州出租车集体停运 司机称将持续5日
·白俄罗斯称已还清拖欠俄天然气款项
 
"十一五"开局之年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www.jspwl.net  2007/4/26 17:28:00    阅读次数:1212  

    物流网广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丁俊发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物流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全面的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投入加快增长,效益明显提高,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物流费用与GDP比率继续下降。
    一、2006年我国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在“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物流运行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刚发布的统计结果,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现代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继续增大。2006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 提高0.2个百分点。即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表1           2006年物流总额及需求系数 
    2006年 2005年 增减+-%
    物流总额(亿元) 595976 480583 24.0
    物流需求系数 2.8 2.6 -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快速增长推动。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51.7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6.7%,增幅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进口物流总额6.3万亿元, 比2005年同期增加0.9万亿元,同比增长17%。
    表2           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及构成      单位:亿元
    2006年 增长% 在物流总额中所占比重%
    工业品物流总额 516864 25.1 86.73
    农产品物流总额 13546 6.3 2.27
    进口货物物流总额 63267 17.0 10.62
    再生资源物流总额 2059 15.9 0.35
    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 240 16.9 0.04
    (二)物流业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
    1、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4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速快2.2个百分点。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物流规模扩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006年我国物流总额增长24%,无论现价还是可比价增长率都明显高出同期GDP增长,是我国2006年GDP较快增长的的一个基本保障。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贸易增长23.8%。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的快速增长,又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物流需求的增长。
    3、现代物流发展,推进我国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2006年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率由2005年的5%回落至4.7%,降低0.3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46次,比2005年提高了0.15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6.5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2006年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2.84次提高到3.4次,提高了0.56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19.7%;商品库存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12.5次提高到13.4次,提高了0.9次,商品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了7.2%。
    (三)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增幅在2005年回落3.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物流规模的上升。
    近年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呈下降之势。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 %,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6年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2006年运输费用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2005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4.7%。
    保管费用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2005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1%,比2005年同期这一比重扩大了0.7个百分点。造成保管费用增幅上升,比重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国内市场生产资料等大宗产品供求形势由紧趋松的转变,库存的上升,保管环节的仓储业务等增幅明显超过运输业务。如2006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5.6%,增幅比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幅高出7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则是保管环节中的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务发展迅速,2006年继续保持30%左右的快速增长,明显快于运输业务的增长,进一步表明我国现代物流方式在快速发展。
    图:2006年社会物流费用构成图
    管理费用为5066亿元,同比增长10.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3.2%,这一比重比2005年同期缩小了0.3个百分点。
    (四)物流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发展。根据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调查资料,制造业物流外包特别是销售物流外包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其中,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比例为67.1%,比2005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由于专业化分工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细分,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专门化物流公司。如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品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等。
    根据2006年全国企业物流调查,2005年物流业务收入比2004年增长29.2%,其中,仓储型物流企业增长43.4%,运输型物流企业增长28.8%,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增长24.9%。
    (五)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0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169亿元,同比增长23.4%,增幅在2005年回落4.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达到9775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在2005年回落0.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7个百分点,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0.3%,比2005年下降3.1个百分点。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70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9%,与2005年持平;贸易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27亿元,同比增长22.9%;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等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8亿元,同比增长27%;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据统计,2006年,全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605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705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3960公里;新建公路里程937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25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6亿吨。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2007年物流运行趋势预测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物流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预计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势头会有所回落,但不会低于8%~10%的增长目标。二是国家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世界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当然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波动,全球经济失衡矛盾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以及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综合判断,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2007年仍然将快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一样,也要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轨,要注重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初步预计2007年社会物流需求规模增长15%以上,物流总费用规模预计增长11%以上,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以上。
    三、当前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
    1、物流发展中的体制性约束现象依然突出,物流业网络化程度低。随着“全国现代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内许多省市区相继建立类似的机构或机制,对于统筹协调全国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财政分灶吃饭,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严重制约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据一些物流企业反映,国家出台的有关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在一些地区得不到很好地执行。物流企业在国内跨行业、跨地区建立一体化业务网络体系的体制性阻力巨大。
    2、 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但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互相分割,各物流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均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物流效率整体水平。据我们对全国重点企业的物流情况统计调查,2005年制造业重点企业中,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14.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租用仓储面积5.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内资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辆,装卸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差距和实际运作差距。导致我国除东部沿海外资与中外合资企业以及部分产业物流需求释放较好外,大部分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用户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为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3、物流业运作成本高、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目前我国物流业由于增值服务少,服务水平也不高,附加值比较低。而经营成本则不仅居高不下,且呈不断攀升之势,导致经营困难,竞争环境恶化。据我们对物流重点企业2005年经营情况的统计调查,统计到的212家重点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运输业务中,平均货运收入为115元/吨,而平均货运成本由于过路费过桥费高,加上油价大幅上涨等原因,高达117元/吨,每完成一顿运输业务要亏损2元。2006年在运价平均下降5%左右,油价上涨30%左右的情况下,物流企业特别是运输型物流企业经营更趋困难,一些小型企业尤其是个体经营户因此采取超载或一牌多车等非法经营手段,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治超工作成效,更造成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恶化,合法经营困难的现象。
    四、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物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时,一定要把现代物流发展作为重点和关键环节纳入规划和政策范围;
    发展现代物流要从我国各物流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现阶段重点要以采购环节为龙头,着力推动一体化物流管理方式的应用与发展,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可以逐渐探索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切忌贪快求洋;
    要根据不同行业对物流的不同要求,实现物流发展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要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和贸易流通物流资源的优势,在推动企业物流外包的同时,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物流发展的潜力;
    要加快物流技术在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发展中的应用,特别要加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通过物流信息化来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要通过构建有关法律体系,建立企业延伸责任制等措施,逐步形成循环物流体系,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此,国家仍然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性支持。包括:
    1、加快形成统一的物流业政策体系
    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物流企业普遍欢迎。贯彻落实九部门文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推动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贯彻落实,并提出落实当中出现的新问题。建议在清理完善现有物流业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形成符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WTO规则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在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落在实处。
    2、加快实施统一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都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规划与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各自都在搞线路和节点建设规划,缺乏有机联系。各省市根据自身需要做出的物流规划,缺乏有效衔接。所以全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应尽快出台,以引导地区、部门和行业规划的合理布局。
    3、促进物流社会化、专业化
    通过政策实施,引导工商企业剥离外包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鼓励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4、建立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快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建立诚信社会,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鼓励行业协会规范物流业市场行为,制定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
    5、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期已经到来,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特别是A级物流企业要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业结构升级。对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要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加快中外产业链的融合,改善服务链的品质。 

 
   
物流问答】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链接
·2月份CFLP中国制造业PMI为53.1%
·国际物流中心去年吞吐量350万吨 实现服务总额3亿多
·山东口岸进出口运输量再创历史新高
·洋山港出入船舶数量增长迅速
·深圳一季度集装箱出口大幅增长
·一季度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18.67万标箱
·天津港首季吞吐量创新高
·国际海运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
发表评论 - !(提醒您最好注册以后再参加评论!)
标题:
你的名字:
评论: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支付中心 | 服务条款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网站地图  
 

吉林物流网-打造全国最强的物流网站  网站服务电话:13364341060  QQ:1184187331 
    版权所有 吉ICP备14000710号